在山谷高原中放飞找矿梦想——记吉林省地质调查院新疆队长-王速-金 航

    王速,男,吉林省长春市人,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新疆地质会战指挥部前线总指挥、新疆分队队长兼技术负责。几年来, 他怀揣着一个找矿的梦想,奔波于长白林海、雪域高原、在高原冰川、山野河谷中放飞着自己的找矿梦想,谱写了一曲献身地质、无私奉献的地质队员之歌。

  “不到大山里跑,怎么能发现矿呢?”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这样一句普通的话,激励着他在大山中一“跑”就是26年。

  26年中,他的足迹踏遍了吉林大地的山山水水和雪域高原的河谷冰川。2010年省地矿局组建“吉林省对口援助新疆地勘项目”分队,王速同志被委任为队长兼技术负责。巍巍昆仑山固然风景迷人,可密人的景色只能是留给过路的游人,留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与地质队员无缘。王速带领的分队工作和生活异常艰苦,令人望而却步。他负责的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区处于“生命禁区”的东昆仑高寒无人区。区内雪山延亘、海拔5000余米、年平均气温-6℃,含氧量为内地的一半,紫外线强度超过内地2.5倍。在山上除了要克服严重的头痛胸闷、失眠气短、便秘腹泻等各种高原反应外,还要抵住棕熊、狼群带来的恐惧以及最熬人的寂寞与孤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速同志带领他的队员从南疆的昆仑之巅到北疆的阿尔泰山,在飘满风沙的塔里木盆地、在一望无际的准格尔戈壁,在茫茫的银色雪域高山,都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从项目考察、论证、设计到野外生产,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八个地勘项目的工作,得到了援疆管理部门的好评。2011年因工作业绩突出,王速同志任新疆会战指挥部前线总指挥、负责新疆全面工作,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他带领同志们战胜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18个项目的工作,新发现厚大矿体3处,矿点、矿化线索55处,获得了沉甸甸的地质成果。特别是白干湖钨锡矿田是我国在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特大型钨锡矿床,填补了我国在新疆地区寻找战略矿种钨锡矿产的空白,这其中的一条矿床已探明储量13.17万吨、7.18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达200亿元人民币。新疆若羌县铜多金属详查项目和福海县金铜详查项目有望再提交2处远景储量达到大中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300亿元人民币的。不仅为振兴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到较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吉林省矿产业发展储备了雄厚的后备基地。

  泰戈尔曾说:“只管一路走过去,一路上的鲜花自会开放的”。在王速走过的崇山峻岭和山野河谷中已绽放出了片片鲜花,更放飞了他追求的找矿梦想。

  在参加工作的26年中,他在地质野外一线不断更新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找矿理论和方法,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吉林大学研究生班课程,迅速成长为我省地质战线上的领军人才。他先后撰写并发表地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编写的成果报告先后获得地矿部三等奖2次,地矿部找矿三等奖1次,优秀报告奖2次。参加完成的“吉林省浑江市石人镇幅、花山幅、苇沙河幅、临江镇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3个国家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发现了白山市、通化县等地境内5处潜在经济价值达数亿元的矿体,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吉林省长白、临江地区两个数字化矿调项目是国家新推出的综合性找矿试验项目,综合了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遥感技术找矿、计算机应用等各种先进的找矿方法。面对挑战性极强的项目,王速同志自告奋勇敢于担当,他白天上山跑路线,晚上埋头攻读数字填图技术,并及时传授给其它同志,这样边学边干,攻坚克难。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所撰写的报告获国家优秀奖,这标志着吉林省矿产调查项目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奠定了吉林省矿产调查项目新的里程碑。

  2013年他在“国家地质矿产保障工程”项目的子项目“新疆东昆仑西段北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等奖,该成果收录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中。在新疆疆外地质队伍中,吉林省地矿局所取得的娇人成绩得到了新疆各级政府的好评,为吉林省赢得了荣誉。

  境界在崇山峻岭中锤炼,激情在山野河谷中奔流。26年的地质野外生涯也磨炼出他特有的岩石般坚韧的意志,展现出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又是一年芳草吐绿的季节,又是一年男儿远行之时。当王述带领着队员们在身上的美酒余香还未散尽,与亲人离别的泪渍还未风干之时,他们已经过一路的颠簸,一路的疲劳,踏着风卷阴云的戈壁、高原冰川的积雪,越过错综交叉的山脉“垭口”,登上了如巨蟒盘绕,银蛇飞舞的东昆仑山海拔5000多米的工区。虽然自然美景“造化钟神秀”,“山峰白雪覆盖,蓝天中漂浮着的白云,犹如仙女舞动的长裙,风姿绰约、妙曼轻盈……”暂缓了他们旅途中的疲劳,但“抛锚”在山角下的供给车辆没能及时运送上来御寒的衣被,王述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依隈在一齐,用仅有的一顶帐篷当做被在高原寒冷的夜晚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戈壁摊上的一股清泉……”当听到这首悠扬、清新而优美的歌曲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幅戈壁草原,水草环绕秀美的景象。然而,在走出布尔津,一个额尔齐斯河和布尔津河河水滋润林木茂盛,绿草葱翠西北边境小县城,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准格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那茫茫的戈壁滩,野外住地林卡拉那,就处在离布尔津县城五十多公里的戈壁荒滩上。沧海变迁,荒漠之中那涓涓细水早已被浩瀚的戈壁所吞噬,工区附近乌伦古湖碧波荡漾,然而由于湖水人无法饮用,王述和他的队员们也只能是“望湖兴叹”。望着眼前这一片太阳下炽热的戈壁滩,无水的恐慌又一次向队员们的心中袭来。他们在地图标有水源的地方,在卫星导航仪的引导下寻找到的水源地却见不到一滴水的痕迹。当大家怀着失望的心情,拖着疲惫身躯绕过另一道道山梁、一条条山沟终于见到了当地哈萨克牧民冬天里居住的“冬窝子”,大家仿佛是不是见到了沙漠中的“世外桃源”,当手捧着一股从碎石的缝隙间向外汩汩地流淌清凉的泉水,品尝着带有‘咸涩’味道的“清泉”,他们仿佛是喝着家乡的矿泉水,感觉是那样的沁人心脾的清凉和甘甜。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作为总指挥的王述与大家吃着煮不熟的饭菜,在缺氧的的高原戈壁背着几十斤重的样品顶着高原变幻莫测的雨雪,冒着零下几十度严寒被冻死的危险,翻越着一座座大山;他们用鞭炮赶着棕熊或狼群,趟着刺骨齐腰深的洪水,忍受着海拔4000-5000多米的高原地区严重的失眠和戈壁滩的酷热、蚊虫叮咬,跑着一条条的路线、测定了一幅幅的剖面、提取着一块块的标本,每当他看到所取得的沉甸甸地质找矿成果,艰苦的生活和疲惫的辛劳早已被快乐和开心的笑容所化解。

王速,一名普通的地质队员,带着他的队员们,在雪域高原上树立起了新一代地质人的“铁人”形象,筑就了地质人的“精神富矿”,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青春和智慧,在巍峨的昆仑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也放飞了他一个个找矿立功的梦想。

责任编辑:

吉ICP备05001602号 吉公网安备:220000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