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记录新的起点
——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松地7号井施工侧记
王禹 聂荣军
近日,由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施工的鸭绿江调查区松地7#地质调查井,经八个月的施工,圆满完成钻探任务,井深2726米创造了东北地区小口径钻探施工井深最新记录。
鸭绿江调查区松地7#地质调查井,位于吉林抚松县仙人桥镇富民村。该井由吉林油田开发,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承担施工。为了做好松地7#地质调查井施工,在局队两级共同支持下,投资引进了XY-8B型岩心钻机及附属钻塔,购置了国内较为先进的Q系列钻杆与钻具。六探大队从野外踏勘、设计报告编写、制定施工方案、定井,工程设计都做到精心准备,把所有可控风险降到最低。该井于2017年9月19日开始施工。大队选派了“大国工匠”、“十佳最美地质人”郭广波同志为首的善于攻坚克难,勇于打硬仗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松地7#地质调查井施工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三季,职工忍受着风吹雨淋、蚊虫的叮咬。冬季施工职工们刨冰饮雪,烤了前心冻后背。长时间打捞内管,个别职工的手脚都冻伤了,但为了完成任务,职工们从未抱怨过一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六队独立施工的第一个超深井,它是六队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战。
在施工期间遇到了诸多施工难题,当钻井深度超过1500m后,下钻时间长达24小时,有时甚至两天一夜,在这一阶段,不仅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成倍增加,而且发生事故的风险也成倍增加,为了确保安全,分队长郭广波始终值守在施工现场,24小时不离不弃,不敢有丝毫懈怠,叮嘱机台班长要及时更换升降机滞带,调节水刹车水箱温度,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当钻至孔深1800m位置时,孔内突然发生了埋钻事故,导致无法正常提钻,分队长召集机、班长集体研究解决方案,并上报大队,提出将火碱溶液注入孔内,以溶解钻头周围的埋钻物,经过一整天的摸索,终于解决了此次孔内埋钻事故。施工过程中,突发事件接踵而至。2017年12月18日,一次夜班提钻,泥浆瞬间从孔内喷出,足有四五米高,钻工李永珍、刘清海临危不乱,死守井口,任泥浆喷洒到脸上、身上,两个小时后,喷涌的泥浆得到控制,两人这才发现彼此面前站着一个活生生的“兵马俑”。至今年6月7日,钻探至井深2726米时,完成了地质钻探任务。
油气地质调查井完钻,项目并未结束,如何确保顺利实施物理测井和油田地震波检测和撑壁工艺要求,是检验全孔孔壁是否稳定的关键技术。松地7#地质调查井施工周期长,为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废浆不能外运,只能在地表进行净化处理,新鲜的钻井液得不到有效补给,在1381-1384米孔段钻遇凝灰质角砾岩,孔内发生掉块现象,在钻进过程中,采用了PAB钻井液护壁,钻进比较正常,但由于多次的提下钻具,在此孔段扫孔,因而形成了比较大的陷塘。完钻后测井单位前三次测井均受阻,无法进行,为此,职工们在此段反复采用水泥浆造壁5次,均告失败,7月25日第六次封孔,将常规的泵送水泥浆改为人工井口灌注,然后泵送替浆水,准确控制好封闭孔段,严格计算替浆水,当水泥浆到达孔内后,循环泵压超过泥浆循环泵压4PM后在回转钻具,用立轴缓慢提升钻具,实施高压注浆。此次注浆成功破解了陷塘护壁难题。7月31日14时,测井单位第四次测井顺利完成。事后咨询测井单位,该孔段井径恢复至100mm,且比较光滑,为油田测井奠定了基础。上述几个难题,只是全井施工的冰山一角。
在该井施工过程中,大队总工程师、钻探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的技术支撑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咨询了各方面专家,制定了周密严谨的应对方案,为排除和预防孔内事故做足了准备。在关键施工阶段和问题处理阶段,大队总工程师日夜坚守机台,随时处理发生的各种难题。实践让大家深深体会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周密的应急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松地7#地质调查井,填补了吉林地矿超深孔施工的空白。六个多月钻探2726米,对于六探大队来说,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并最终提炼升华的过程,为了完成这口调查井,分队全体职工全心全意地昼夜苦干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可以说该井打出了六探大队的士气,发挥了六探大队的水平,奠定了六探大队在吉林省地质钻探行业钻探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为今后六探大队施工3000米以上超深孔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