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实现圆满收官盘点2015,省地矿局成果丰硕
(本网讯)据省地矿局向省政府呈交的主要地质勘查成果专题报告显示,2015年,省地矿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局党组团结带领全局1万余名干部职工砥砺前行、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2015年省政府下达的找矿指标。在国际、国内矿业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实现了找矿新突破,地质找矿和地质服务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提交了一批矿产地,新增资源储量总经济价值在1000亿元以上,是“十二五”找矿成果最显著的一年
2015年省地矿局提交矿产地13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3处;发现矿产地21处,是省政府重点目标责任制确定找矿目标的4.86倍。新增金资源储量29.53吨,是“十二五”前四年的1.5倍;银88.95吨,是前四年的86%;铜1.26万吨,是前四年的2.1倍;硫11.75万吨,是前四年的19.5倍;饰面用花岗岩1647万立方米,是前四年的8.1倍;铁矿石4048.6万吨,是前四年的12%;首次提交炼镁用白云岩4746.7万吨,硅灰石88.1万吨。
各矿种提交资源量分别占“十二五”的比例分别为:金153%、银86%、铜217%、硫1958%、饰面用花岗岩811%、铁矿石12%。
探获重要矿产远景资源量总经济价值在500亿元以上,创“十二五”以来新高
初步估算铁矿石资源量3000万吨,金25吨,镍1.5万吨,石墨800万吨,伊利石粘土1000万吨,石灰岩1500万吨,饰面用花岗岩1000万立方米,为明年提交矿产地,增加资源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质服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发现富硒土壤区填补了省内空白。在集安市发现1129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远景区,圈定高硒—富硒区面积281平方公里。初步查明了农作物硒富集特征及吸收能力差异性,对推进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打造高端特色农副新产品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发现了大型地热田,实现了地热勘查的重大突破。在公主岭市范家屯新凯河白垩系热储层发现了地热田,单井最大日出水量1248吨,最高出水温度59℃。
在吉林长春周边地区发现大型低温地热田。经过初步勘查,在长春和吉林市周边地区探明3处地热资源,初步确定该区存在大型低温地热田,水质属于含锶偏硅酸型氟理疗热矿水,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前景。
地下水污染调查被评为优秀级。松嫩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通过中国地调局东北项目办成果验收,被评为优秀级。通过评价,查明了地下水污染状况,为吉林省编制地下水防治规划,调控地下水开采提供了决策依据。
对10项矿泉水项目进行了评价。在长白山、安图、靖宇、抚松等地开展的10项矿泉水勘查评价项目,对吉林省扩大长白山矿泉水产能,有效保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现了新的找矿靶区
区域地质和矿产远景调查,在吉林省永吉、盘石等地新发现找矿靶区6处,圈定综合异常区45处。在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及周边发现金、银矿体和一批重要的物化探异常,为吉林省基础地质研究和下步找矿方向提供了依据。